当前位置: 首页 > 水产养殖系列 > 臭氧机配套产品

碳中和周报(第107期)丨中国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生产使用近 63 万吨;李高:一同推动形成气候国际合作新局面;国内绿证核发量超12亿个

发布日期: 2024-02-28 | 浏览次数: 1 | 作者: 臭氧机配套产品

  碳中和周报(第107期)丨中国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生产使用近 63 万吨;李高:一同推动形成气候国际合作新局面;国内绿证核发量超1.2亿个

  2023年09月18日 16:47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李德尚玉,实习生何云

  本期看点:中国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生产使用近 63 万吨;李高:一同推动形成气候国际合作新局面;科技部将建立碳达峰碳中和科学技术创新监测评价机制;国内绿证核发量超1.2亿个。

  2023年,中国不断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随着“双碳”1+N政策体系构建完成,涉及多个行业领域的N个配套政策文件不断出台,各地“双碳”工作实施意见及碳达峰方案陆续公布,“双碳”工作将向更深层次推进,进一步影响生产和消费两端。

  21碳中和课题组推出的碳中和周报,梳理盘点近期碳中和宏观政策、绿色金融等重点消息,致力于发现绿色低碳发展背后的价值。

  本期看点:中国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生产使用近 63 万吨;李高:一同推动形成气候国际合作新局面;科技部将建立碳达峰碳中和科学技术创新监测评价机制;国内绿证核发量超1.2亿个。

  9月14日,2023年中国国际保护臭氧层日纪念大会召开。会议指出,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政府始终严格履行国际承诺,已累计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生产和使用约62.8万吨。生态环境部发文指出,经研究表明,1991至2020年的30年间,中国在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过程中累计避免了约26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温室气体排放。会议强调,当前全球性环境问题频发,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要坚决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继续致力于保护臭氧层和减缓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全球环境治理行动。中国将努力克服发展不全面、不均衡的问题,维护《蒙特利尔议定书》履约机制和成果,严格信守《基加利修正案》履约新要求,强化监督管理,持续深化履约国际合作,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以及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应对气候变化与减污降碳是我国绿色发展的重点解决对象,我国在保护臭氧层的同时也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日,全国人大环资委专职委员、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原司长李高在2023 ESG全球领导者大会上就应对气候变化提出几点建议。

  一是共同维护《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的主渠道地位和制度体系。各方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等原则和“国家自主贡献”的制度安排,最大限度地考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历史责任和国情能力的差异,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以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制度规则推进全球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集体努力。

  二是一同推动形成全方位、广领域、多主体的气候国际合作新局面。各方应积极探索、不断拓展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国际合作模式,推动各国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社会组织、公众等多元主体之间开展广泛合作,围绕经济、社会、产业、技术、金融等广泛领域形成更加包容有效的对话交流和务实合作机制。

  三是共同努力加速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各方要加强有利于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技术、市场、资金、产业链和供应链合作,一同营造良好国际合作氛围,切实将各自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转化为政策、措施和具体行动,推动全球实现更强劲、绿色和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共促全球绿色低碳转型。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各国携手合作是有效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必由之路,落实行动是关键。同时,我们要防止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损害全球行动能力。面对日益紧迫的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挑战,各方应从全人类共同利益出发,以更加紧密的国际合作强化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行动。

  9月11日,在2023浦江创新论坛绿色低碳创新论坛上,科技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科技司司长祝学华表示,下一步,科技部将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决策部署,一是按照中央科技委办公室的职能定位,统筹协调有关部门以及地方低碳科学技术创新部署,建立碳达峰碳中和科学技术创新监测评价机制;二是营造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发展的创新环境,加大对低碳、零碳和负碳技术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加强低碳科普;三是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形成促进经济社会低碳发展的新动能;四是加强科学技术创新国际交流合作。

  会上,祝学华还发布了《国家绿色低碳先进的技术成果目录》。该目录由科技部组织编制,收录6个领域85项技术成果,涉及大气污染治理领域15项、环境监视测定与监控领域6项、节能减排与低碳领域13项。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近年来,科技部紧紧围绕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抓紧布局环境治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碳中和关键研发技术,全面快速推进绿色技术建设,该碳达峰碳中和科学技术创新监测评价机制丰富支撑国家实现“双碳”目标的科学技术创新行动和保障举措。

  9月11日,据2023年国际能源变革论坛消息,截至今年7月底,国内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绿色电力证书累计核发量已超1.2亿个。与此同时,绿证交易量扩大、增长显著。截至今年7月底,国内累计交易绿证约为4620万个,今年前7月的国内绿证交易量远超2022年全年绿证交易量。从累计出售量来看,截至7月底,排在前三的省份分别为河北、吉林、江苏,三省绿证出售量均超过300万个。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绿色电力证书,以绿证认定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的绿色属性,鼓励用户购买绿证,满足了绿色电力能源的需求,也促进了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

  近日,国际航协发布2050年净零碳排放系列路线图,该路线图主要是采用三种方法研究制定。

  二是从多重维度研究,从飞机技术、基础设施、运营、金融和政策五个维度按三类路径研究脱碳举措。其中,政策、金融路线图涵盖全部路径,飞机技术路线图涵盖前两类,基础设施路线图涵盖后两类,运营仅涵盖第一类。

  三是采用建模工具开展场景研究。利用英国伦敦大学航空运输系统实验室的航空综合模型(AIM)建立十种场景,计算每种技术可能的碳减排量,并提交来自美国航空航天局、英国航空技术研究院、德国宇航中心、空客、波音、通用电气、克兰菲尔德大学等17家机构的专家评审。该路线图包括飞机技术路线图、基础设施路线图、运营路线图、金融路线届大会通过了“至205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目标,但缺乏详细技术路线和可行的时间表,国际航协研究提出具有广泛共识的全方位路线图,可提供关键细节指导。

  9月11日,中国银行发行全球首批共建“一带一路”主题绿色债券,由迪拜和卢森堡两家境外分行同步发行,规模合计8亿美元等值。其中,中国银行迪拜分行发行5亿美元SOFR浮息品种,卢森堡分行发行20亿元离岸人民币品种,期限均为3年。这次发行受到全球投资者广泛认可,投资者遍布中国、新加坡、英国、瑞士、列支敦士登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募集资金将全部用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合格绿色项目。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中国银行把握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新机遇,依托全球化经营网络,协调境内外资源,持续促进资金融通,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金融力量。

  近日,中远海运能源与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中远海运财务达成ESG挂钩银团贷款协议,并于2023年9月8日正式签约。这是我国航运业首单以ESG指标挂钩的银团贷款,总额15亿块钱,期限3年。

  本次落户航运业首单ESG挂钩银团贷款,是促进航运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推动企业ESG治理的重要举措。

  9月12日,河北省首笔“碳中和挂钩”贷款近日在雄安新区落地。该笔贷款由交通银行河北雄安分行为华能(雄安)城市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项目发放。“碳中和挂钩”贷款是指将借款人的贷款利率与二氧化碳中和量等关键绩效指标挂钩,贷款存续期内持续关注绩效目标实现情况,激发企业碳中和动力,促进经济与社会效益相融合。据悉,中国人民银行雄安新区分行联合新区有关部门制定印发了《金融支持雄安新区绿色低碳高水平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积极构建新区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等顶层设计框架,引导新区各金融机构以金融活水浇灌新区绿色发展。截至今年6月末,新区绿色贷款余额773亿元,同比增长232%,较年初增加191亿元。

  首笔碳中和挂钩贷款落地雄安新区,体现了雄安作为绿色发展城市典范,引领全省绿色低碳转型的示范作用。

  9月13日,海南省2023年离岸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券在香港完成簿记定价,发行规模50亿元人民币,债券将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这次发行的债券共分为2年期、3年期、5年期,其中,2年期为可持续发展债券、3年期为生物多样性主题绿色债券、5年期为蓝色债券,获得了香港品质保证局的认证,发行规模分别为30亿元、10亿元和10亿元,最终定价利率分别为2.45%、2.53%和2.70%。这次发行充分遵循国际市场规则,获得投资人的普遍关注和踊跃认购,债券簿记定价吸引多个国家和地区共计35个账户下单认购,投资者类型包括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基金、资管等。峰值订单规模达129亿元,是发行规模的2.58倍。据悉,债券募集资金将使用海南自由贸易(FT)账户体系实现交收。

  本次发行彰显了国际长期资金市场对于海南自贸港信用实力以及发展前途的认可和信心,还有利于进一步充实完善海南自由贸易(FT)账户功能和多元化跨境资金自由便利场景,推进资本项目开放试点。

  9月15日,日立能源在重庆两江新区举办了全球变压器智能制造基地新址开业仪式。作为日立能源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之一,重庆新工厂实现了数字化技术与生产制造的深层次地融合,致力于满足国内外客户日渐增长的业务需求。1998年,日立能源以重庆为起点建立了在中国西部的首家合资企业——重庆日立能源变压器有限公司。发展至今,公司已成为日立能源全球最大的变压器研发和制造基地之一,拥有电力变压器、电抗器、高压直流换流变压器及变压器成套绝缘件产品和服务。

  2023年初,公司正式迁入在两江新区打造的现代化智能制造基地,通过引入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技术,公司的生产流程更加快速和精准;同时该基地还配备了能源管理系统(EMS)等对设备和生产数据来进行实时的获取、分析和改进,实现全价值链的降本增效。此外,基于可持续的发展理念,该现代化园区采用了多项环保举措来全面减少生产和运行的碳足迹。

  中国的能源转型亟需大规模、快速地部署创新技术。此次全新变压器制造基地展示了政府、合作伙伴及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紧密合作,彰显了日立能源致力在创新、数字化和人才领域加速投资,以构建更清洁、更灵活和更安全的全球能源系统的承诺。

  独家对话叶檀:人生没有比慈悲更有意义的事,正筹备成立慈善信托促进医疗研究与动物保护

  独家丨海港人寿成立!全盘接手恒大人寿资产负债 ——海港人寿、恒大人寿、恒大集团负责人发声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天津监管局局长赵宇龙:消保工作要坚持长期主义,积极探索构建“大消保”格局

上一篇:臭氧层空泛影响水生体系

下一篇:国林科技获1家机构调研:公司新疆项目一期与二期合并施工、合并报验收将于上半年进行试生产力争年底前达到满产(附调研问答)